2025年10月29日,重阳节之际,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肾病内科党支部联合保和街道和欣社区党委、中海浣云居物业服务中心、和美社区党委,分别在中海浣云居小区与和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办“关爱肾脏,健康同行”主题义诊活动。 活动现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医护人员为前来咨询的市民提供了免费血压测量、血糖检测、尿液分析等服务,并由医疗专家团队开展一对一健康咨询。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肾脏保健与疾病防治问题,专家们进行了细致解答,同时发放了肾脏疾病防治知识宣传手册,帮助市民增强对肾脏常见病、多发病的认识。 此次义诊有效提升了群众对肾脏健康的关注度,引导大家树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健康理念,为推动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和医疗质控工作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日,在第20个“世界卒中日”期间,为深化城市医疗集团协同效应,做实脑卒中全周期慢病管理,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带领成华区猛追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深入猛追湾街道辖区内富临花园、猛追湾公馆、八二小区、首创爱这城、东方花园等多个小区,以“尽早识别,立刻就医”为主题开展系列健康服务,成为集团资源下沉、专全结合慢病同质化管理与上下联动的生动实践。 本次活动依托“集团长期派驻专家+社区家医团队”的专全结合核心模式,由集团长期下派至中心的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罗小晶带领,进行慢病同质化标准管理。一方面,专家与家医团队走进社区,向居民科普脑卒中危险因素、早期识别技巧及应急处置要点,演示“中风120”实用工具,同步提供免费血压、血糖检测与个性化健康指导;另一方面,双方深度联动,协同对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卒中老病人开展上门随访与共同管理,通过规范评估、统一用药指导、同步康复方案制定,实现慢病诊疗、康复、随访的上下联动与同质化服务。 活动通过“社区科普+上门共管+上下联动”的多元形式,既把权威慢病防治知识送到居民身边,更以专全结合模式打通集团与社区的慢病管理闭环,让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扎根基层,确保居民享受全程同质化的慢病服务。 未来,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集团将持续深化与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的慢病联动,迭代专全结合的同质化管理流程,常态化开展惠民健康服务,全力守护辖区居民全周期健康,筑牢健康社区基层防线。
近日,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承办的第二届“癌途曙光”肿瘤规范化MDT诊疗系列会议—乳腺癌多学科(MDT)规范化诊疗学术沙龙会在金牛院区召开。副院长郑柳到会并致辞。 甲乳外科主任王浩斌的主持会议。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吴剑教授以《乳腺癌多学科诊疗(MDT)标准与规范》为题,系统梳理了MDT的组织架构、分期诊疗标准与全病程管理流程。四川省肿瘤医院赵丽燕教授围绕《淋巴水肿的临床干预及治疗进展》,详细介绍了综合消肿治疗(CDT)的理念与操作流程。由我院甲乳外科、肿瘤科、超声影像科、放射影像科、病理科等组成的乳腺癌MDT团队多位专家针对两例甲乳外科乳腺癌病例进行了深入讨论。 随后,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鄢希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张剑辉教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吴剑教授三位专家分别对病例进行集中点评,强调MDT应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实现从诊断、治疗到随访的全流程规范化管理。 本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次临床实践的深度复盘。未来,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将继续深化乳腺癌MDT建设,推动诊疗标准化、服务人性化,为更多乳腺癌患者带来希望。
10月26日早上,2025年成都马拉在金沙遗址鸣枪开跑。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承担了赛事里程41-42km高风险区域的现场医疗保障工作,为参赛选手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保驾护航。 医院保障的区域位于赛程尾声,是运动员体能消耗极大、易发生身体状况的关键阶段,医护人员迅速布置医疗点位、调试医疗设备及通讯器材,以最完备的状态迎接赛事挑战。 比赛过程中,医疗保障团队分为医疗点、骑行AED、救护车三组总计11名医务人员,团队全程保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着参赛选手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进行干预和治疗。医疗点在固定位置,观察处置;骑行AED灵活机动,在赛道上不间断巡护,确保发生意外时的及时救助;救护车在指定位置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转运。现场医疗处置6人次,为千余名选手喷涂冰肌喷雾,有力地保障了参赛选手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此次保障任务充分展现了市六医院应对大型赛事医疗保障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担当,下一步医院将持续总结经验,提升应急医疗救治水平,不断强化大型赛事与城市重大活动医疗保障能力。
近日,为进一步规范成都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项目管理与服务质量,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参与并完成了全市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现场培训与日常评价工作。 本次督导围绕肺功能仪规范操作、康复药物合理使用、患者建档与随访资料完整性、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等关键环节展开。团队成员各司其职,通过现场查阅资料、电话抽查、实操考核等方式,全面评估各机构慢阻肺健康管理服务的真实性与规范性,并就常见问题给予针对性指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余阗主任医师与郑晓惠主治医师重点核查用药规范与随访质量、患者健康教育及随访记录的规范性,杜丽鸿主管护师与刘茜主管护师则侧重评估肺功能仪操作流程、吸入装置的使用及相关注意事项,体现了医护协同管理的专业优势。 督导过程中,市六医院团队重点关注了慢阻肺患者管理人数达标情况、随访表填写及时性、肺功能检测质控标准、分级用药掌握程度等核心指标,确保基层服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慢阻肺健康管理流程,提升服务能力与群众满意度。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成都市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为筑牢基层慢性病防控网络贡献六医院力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团员青年的使命担当,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之际,市六医院团委组织开展了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及主题观影活动,以沉浸式教育及实践服务双轨并行,引导青年医护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献礼。 观红色影片,铸爱国之魂 近日,院团委组织团员青年、党员代表、职工代表80余人观看爱国主义影片《731》。影片深刻的历史再现和英雄事迹让大家深受震撼,观影现场多次陷入凝重与沉思。观影后,大家纷纷表示,这段血泪历史是刻在民族记忆里的“警钟”,作为医务工作者,更应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服务群众的使命担当,以更加精湛的技术、更加优质的服务用心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赴社区服务,践为民初心 近日,为响应院党委“党建融合医社联动健康服务行动”,院团委组建“青年健康服务队”,深入周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测血压、测血糖等服务,耐心解答关于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治及愈后护理等问题;围绕传染病防控、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等内容开展了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宣讲,同时,与社区志愿者一起上门为困境老人提供健康服务,受到了一致好评。 本次爱国主义教育观影及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成功举办,有效实现了思想引领和实践服务的深度融合,下一步,院团委将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探索“教育+实践”活动模式,引导青年医护在守护人民健康的征程中,以更扎实的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爱国答卷,为国家发展及民生福祉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近日,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听觉医学中心团队成功为一名深受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困扰的患者,实施了首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不仅标志着该患者即将告别无声世界,也显示了我院在听力重建领域的诊疗技术迈入新台阶,具备了为更多听障人士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能力。 人工耳蜗植入术是目前治疗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最有效的方法。它并非普通的“助听器”,而是一种先进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绕过受损的耳蜗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从而帮助患者重新构建听觉。 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凝聚了我院多学科团队的智慧与心血。在学科带头人黄朝平副主任医师及杨林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由耳外科、麻醉科、放射科、听力学专家组成的团队,术前进行了严谨的病例讨论和全方位评估,为患者量身定制了精密的手术方案。术中,团队操作精准娴熟,成功将电极植入耳蜗预定位置,术中监测显示电极反应良好,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黄朝平说,听见世界的第一声‘您好’,我们共同见证。”这是我们团队对患者的承诺,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从精准的术前评估,到顺利的手术实施,再到即将开始的术后开机与系统性的听觉言语康复。我们治疗的不仅是听觉器官,更是患者的心理与社会生活,致力于让他们真正地“回归有声社会”,享受沟通的乐趣与生活的美好。 此次人工耳蜗手术的成功,是我院技术实力、团队协作与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它证明了我们有能力、有实力,运用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为本地乃至区域的听障患者提供最前沿的解决方案。 未来,医院将继续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耕听觉医学领域,不断精进技术,优化服务,让更多被寂静困住的生命,能在这里,重新聆听世界的回响,听见爱与希望的声音。 专家提示: 人工耳蜗植入术有严格的适应证。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正受重度听力损失困扰,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耳鼻喉科进行专业评估。
10月13日,在世界血栓日之际,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在沙河院区门诊楼外开展义诊活动。 活动现场,呼吸科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药剂科、血管外科等科室的医护人员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市民们耐心解答有关血栓的各类疑问。 专家们结合各自专业优势,围绕血栓的形成机制、早期症状识别、科学防治手段等内容,为市民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讲解和面对面的健康咨询。医护人员耐心解答市民提出的各类疑问,从日常饮食、运动习惯到用药指导,全面普及血栓防控知识,帮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这一被称为“隐形杀手”的疾病。 此外,医护人员还为前来咨询的市民进行了专业的健康评估,结合个体情况筛查潜在的血栓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建议,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 此次义诊活动是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市民健康的生动体现。通过此类活动,进一步增强公众对血栓疾病的重视,推动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助力市民拥抱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
2025年10月10日,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助力丹巴县人民医院成功救治一名急性脑卒中患者,顺利完成静脉溶栓治疗。此次救治中,DNT时间(即从患者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是国家卫健委明确的卒中救治核心质控指标)仅为46分钟,充分展现了医院在急诊识别与卒中绿色通道建设方面的扎实成效。 患者为78岁老年女性,于当日13时50分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并伴意识障碍。家属于14时39分将其送至丹巴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拥忠泽郎医生接诊后迅速识别为急性卒中,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同步完成急诊CT及抽血化验等必要检查,并第一时间联系“组团式”帮扶专家、神经内科贺玉婷医生现场会诊。 经综合评估,贺玉婷医生判断患者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排除大血管闭塞可能,符合静脉溶栓指征。15时25分,患者在急诊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实现“溶栓前移”,有效缩短救治时间。随后,患者由内科拥忠布主任团队护送,转运至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进一步诊治。后续多模式影像检查提示无大血管闭塞,患者意识逐渐好转,肢体功能明显恢复,溶栓效果显著。 此次抢救过程中,彭崇勇副院长统筹协调,急诊、内科、影像、检验等多科室紧密协作,保障了救治流程的高效顺畅。从急诊快速识别、绿色通道高效联动,到溶栓前移的流程优化,整个救治过程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丹巴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自2022年起,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团队持续助力丹巴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从零起步,到2024年实现首例静脉溶栓,再到此次成功救治,帮扶成效不断显现,为高原地区卒中患者争取了宝贵的“黄金时间”,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规范、及时的卒中救治服务。 今年,“组团式”帮扶专家还协助丹巴县人民医院登记申报国家卒中中心体系下的高原地区二级卒中中心建设,标志着该院卒中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也为推动高原地区卒中救治体系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9月26日,由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2025年“为成都写诗”——写给成都的100首诗活动颁奖仪式暨朗诵会在西华大学举行。活动以诗歌为纽带,汇聚全民创作热情,通过颁奖仪式与作品朗诵等环节,传递城市诗意,展现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活动中,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获得优秀组织奖,职工林子欣的诗歌《一首未完的诗》获优秀作品奖。 近年来,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高度重视医院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具有医疗行业特色与人文关怀的职工文化体系。医院通过开展职工文化活动、兴趣小组、主题征文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丰富职工精神生活,增强团队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逐步构建起具有辨识度的医院文化品牌。
2025年9月26日,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消化系统疾病护理新进展学习班”成功举办。本次学习班通过专题授课与交流研讨,为消化系统疾病护理从业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平台。 此次培训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铭光教授深入解析了“肝硬化患者营养管理”的科学方法;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姜琳教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陈倪教授分别就肠道清洁率提升、急性胰腺炎精准护理等临床难点提出对策。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杨璐分享“科学质控在护理管理中的优化路径”。 同时,还针对炎症性肠病诊治及生物制剂不良反应处理,医患沟通、静脉炎预防,消化道出血预警、门体分流术护理等专题进行系统讲解。 本次培训帮助学员系统梳理知识体系,对提升护理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效促进了消化系统疾病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的推广,为推动护理工作专业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9月18日下午,由四川省医院协会、四川省药学会主办的“2025患者用药指导知识技能竞赛四川省选拔赛”在成都举行。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师李芳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稳定的临场发挥,从500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同时,医院也获得优秀组织奖。
2025年9月23日早上,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东虹院区急诊科接到急救指令,成华区天鹅路一名老年患者突发呼吸困难,急需救治。救护车迅速抵达现场后,医护人员却面临一个意外难题——小区因故障停电,电梯全部停运,而患者正在28楼的家中等待救援。 时间就是生命。面对28层高楼,急诊科医护人员毫不犹豫,迅速携带急救设备,毅然踏进昏暗的楼梯间,开始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攀登。他们肩扛手提沉重的救护装备,在狭窄的楼道内一级级向上冲刺。汗水很快浸透了衣背,步伐却始终坚定有力,每一步都在为生命争取希望。 最终,救护团队成功抵达28楼,迅速为患者展开专业评估与紧急处置,使其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平稳。由于电梯仍在抢修中,患者暂时无法转运,医护人员始终守候在旁,持续监测病情,直至确保患者完全稳定。 在这场28层楼的“垂直冲锋”中,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扎实行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急救人员以责任为灯、以担当为梯,在危难时刻真正践行了“医者仁心、生命至上”的崇高使命。
2025年9月20日,由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主办、成华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协办的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病原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培训班”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沙河院区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康梅、陶传敏、陈豪,四川省人民医院喻华,及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林易、周亚玲、郭健、陈青云担任授课人。他们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丰富的临床经验,从不同维度解析感染性疾病诊疗的前沿理念与技术,为参会者搭建起“理论+实践”的双向学习桥梁。 会议议程聚焦临床痛点与技术前沿,设置“从药敏报告到抗感染治疗”“分子检测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及临床应用”等多项主题分享,微生物标本采集转运、微生物室与临床沟通等“落地性课题”,在临床实践层直击科室协作与操作规范痛点,助力诊疗效率提升;“感染病例解析+微生物实验室抗感染诊断临床思维”环节,在病例实战层通过真实案例复盘,锤炼参会者的临床决策能力。 这场会议从前沿技术到临床细节,从单学科突破到多科室协同,每一个环节都锚定“提升感染性疾病诊疗精准度与效率”的核心目标。未来,期待这类学术活动持续赋能医疗行业,让技术红利更快转化为守护健康的临床实效!
近日,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喜讯频传,捷报连连。先后通过了国家病理质控中心(PQCC)组织的多项严格能力验证,荣获乳腺癌病理诊断及HER-2免疫组化判读能力认证、肺癌病理诊断能力验证,并一举通过了病理质控中心分子检测质控测评。这一系列认证的获得,标志着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病理诊断水平、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全面飞跃,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了更为坚实、可靠的权威保障。 病理诊断被誉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指导临床治疗、评估患者预后的关键依据。此次获得的相关认证,每一项都含金量十足,极具挑战性。 乳腺癌和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理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手术方案的制定、后续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策略的选择。国家病理质控中心的认证评价体系极为严苛,涵盖了从标本取材、制片技术、形态学诊断到报告规范的全流程。市六医院病理科在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分型、淋巴结状态评估,以及肺癌的组织学亚型鉴别、侵袭范围判断等核心环节,均展现了高度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验证。这充分证明了病理科在常见实体肿瘤的常规病理诊断方面,已建立起标准化、规范化的高质量操作流程,诊断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极高的互认性和权威性。 未来,市六医院将继续秉承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更高的质量标准、更准的诊断技术、更快的服务响应,为临床各科室提供全方位的精准病理支持,最终让广大患者享受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诊疗服务,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