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刀、不流血,打击肿瘤还有这一招:认识“肿瘤介入治疗”
在不少人眼里,一旦得了肿瘤,似乎就只有两条路:要么开刀,要么吃药(比如化疗、靶向药等)。但其实,医学发展早已不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如今还有一类既不开刀、又能精准打击肿瘤的治疗方式,正越来越多地走入大家的视野,那就是——肿瘤介入治疗。
你也许还不熟悉这个词,但它已经在许多医院的介入室里悄悄帮成千上万名患者控制住了病情。现在就带你了解什么是肿瘤介入治疗,它有哪些类型,适合哪些患者,又有哪些优点和注意事项。
什么是“介入治疗”?和手术、药物有什么不同?
“介入”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插手别人的事”,其实它在医学里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
简单来说,介入治疗就是在不开刀的前提下,用穿刺、导管或其他器械,通过血管或体表进入体内,进行治疗的方式。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 做心脏支架的,是心脏介入;
- 做子宫肌瘤栓塞的,是妇科介入;
- 而做肿瘤灌注、栓塞、消融等治疗的,就是肿瘤介入。
所以,肿瘤介入不是替代手术,而是一种“第三类武器”,它不通过大切口、不动刀,却能直接打击肿瘤本体或供血来源,精准、高效、创伤小。
肿瘤介入主要有哪些方法?
肿瘤介入治疗不是“一个方法”,而是一整套手段,根据不同病灶、部位和病人情况组合使用。常见的方法包括:
1. 肿瘤化疗栓塞
最经典的介入方法之一,尤其在肝癌治疗中广泛应用。
医生通过穿刺外周动脉,把一根导管送到肿瘤供血动脉,先注入化疗药物,再用“栓子”堵住肿瘤供血,就像给肿瘤“断粮+下毒”两步走,效果不错。
常用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盆腔肿瘤出血等。
2. 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
也是打化疗药,但不封血管。它是高浓度、定点“灌”药,杀伤力集中但毒副作用较小。
适合一些不能手术、有癌栓、肿瘤负荷重的患者,目前在多家大型医院被推荐为一线治疗之一。
3. 消融治疗(微波消融、射频消融、冷冻消融)
这类方法就是用针把肿瘤“烫死”或者“冻死”。
医生在CT或超声引导下,把消融针插进肿瘤,然后启动能量,让组织局部升温(或降温),从而让肿瘤细胞坏死。
适合肝、肺、肾、骨等实体小肿瘤,创伤小,恢复快。
4. 放射性粒子植入
可以理解为“在肿瘤内部埋伏一颗核弹”。粒子释放持续放射线,从内部“照”肿瘤,不伤周围组织。
用于一些不能手术、位置特殊的肿瘤,如肺癌、前列腺癌、头颈肿瘤等。
5. 引流与支架治疗
这类偏“支持性”,例如:
- 肿瘤压迫食道导致梗阻无法进食:放食道支架保持食道畅通。
- 肿瘤压迫胆道导致黄疸:放胆道支架引流;
- 肿瘤压迫输尿管:放肾盂造瘘管;
- 腹水难退:腹腔引流+局部化疗。
虽然不能直接“消灭肿瘤”,但能大大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痛苦。
肿瘤介入治疗有哪些优点?
比起传统手术或化疗,介入治疗有几个非常突出的优势:
- ✅ 微创:创口小、出血少,一般只需穿刺针眼大小;
- ✅ 恢复快:术后多数当天或第二天即可下床;
- ✅ 可重复:病情需要时,可以多次操作,不影响后续治疗;
- ✅ 局部高效:特别适合单个或局限病灶,打击精准;
- ✅ 组合灵活:能与靶向、免疫等治疗联合,提高效果。
哪些患者适合考虑介入治疗?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也不是所有肿瘤都能用介入方式解决,但如果有以下情况,可以和医生探讨是否尝试:
- 手术风险大,或不愿意手术;
- 对放疗、化疗耐受差;
- 肿瘤位置特殊(如肝门区、肺门区);
- 处于局部进展期、控制难度大的情况;
- 想要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比如:中晚期肝癌、肺癌骨转移、子宫颈癌局部复发、胆道堵塞性黄疸、食管肿瘤梗阻等,都是介入治疗的“擅长项目”。
会不会有副作用?安全吗?
介入治疗虽然创伤小,但也是“有创操作”,并非没有风险:
- 穿刺部位可能有轻微出血或感染;
- 消融后可能有发热、疼痛;
- 栓塞后可能出现“肿瘤坏死综合征”:轻度发热、乏力;
- 个别情况会出现组织损伤或临近器官影响。
不过,这些风大多可控,一旦发生也能及时处理。
肿瘤治疗不止一条路,介入是值得了解的一条
说到底,肿瘤治疗从来都不是“一招制敌”,而是一个多学科、多武器协作的过程。肿瘤介入治疗,不是替代手术或药物,而是为患者增加更多可能性。
当我们面对疾病,有时候不是“走哪条路”,而是“能不能多几条路”。而介入治疗,就是那一条被越来越多人看到、也走通了的第三条路。
如果你或你亲人正面对肿瘤,不妨问一问你的主治医生:“我能不能考虑介入治疗?”
也许,从这一问开始,命运的走向会慢慢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