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患者服务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详细

患者服务

ICU面纱系列之镇静镇痛:让患者在“睡眠”中与病魔抗争

发布时间:2025.08.19 来源部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吴佳妮

 

ICU病房里,患者常处于镇静或镇痛状态,这让家属感到困惑甚至担忧:“患者是不是昏迷了?”“镇静药会上瘾吗?”“患者能感受到痛苦吗?”

本文将揭开ICU镇静镇痛的真相,带您了解它的必要性、实施方式与人文关怀,帮助您理解这是患者与病魔抗争的“保护性睡眠”。

一、为什么ICU患者需要镇静镇痛?

核心目标:

1. 减轻疼痛:严重创伤或术后患者常伴随剧烈疼痛,镇痛可减轻生理和心理折磨。

2. 降低应激反应:过度的疼痛和焦虑会升高血压、心率,加重器官负担(如心衰、脑出血)。

3. 辅助治疗:让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更顺利,减少人机对抗。

4. 促进睡眠:ICU环境嘈杂,镇静可帮助患者获得连续睡眠,加速康复。

类比:镇静镇痛就像给大脑和身体“按暂停键”,让患者在可控的“睡眠”中休养生息。

二、镇静与镇痛的区别:两者缺一不可

镇静         目的:减轻焦虑、躁动,帮助患者配合治疗(如呼吸机)。

        常用药物: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咪达唑仑。

镇痛         目的:缓解疼痛,避免因疼痛引发的生理紊乱。

         常用药物: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

通俗理解:镇静是“心理安抚”,镇痛是“生理止痛”,两者协同让患者身心平静。

三、镇静镇痛怎么做?会伤害大脑吗?

Ø  实施流程:

1. 评估需求:医生根据病情选择镇痛镇静深度

2. 药物选择: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咪达唑仑(镇静);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镇痛)

3. 动态调整:医务人员每1-2小时评估镇痛镇静深度, 常用评估工具:RASS评分(从清醒到深度镇静分级);疼痛评分量表NRS

Ø  安全性:

短期使用:不会损伤大脑,停药后患者可逐渐清醒。

长期风险: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谵妄(表现为意识混乱),但医生会通过每日唤醒计划降低风险。

四、家属最关心的7个问题

1. “患者被镇静后能知道发生什么吗?”

   答:深度镇静时患者处于“类睡眠”状态,无记忆。浅镇静时可能听到声音但无法回应。

2. “镇静药会上瘾吗?”

  答:ICU使用的镇静药多为短期治疗,成瘾风险极低。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需逐步减量,但ICU疗程通常较短。

3. “患者会疼吗?”

  答:镇痛是ICU治疗的重点,现代多模式镇痛(药物+非药物)可有效控制疼痛。

4. “为什么有的患者一直沉睡不醒?”

   答:可能是病情危重(如脑损伤)、药物蓄积或代谢缓慢。医生会每日评估是否需要调整药物。

5. “家属能叫醒患者吗?”

   答:不建议!强行唤醒可能引发躁动、血压骤升,干扰治疗。

6. “镇静期间如何保证患者安全?”

   答:医生会动态评估镇痛镇静深度,使用约束带防止意外拔管,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指标。

7. “停药后多久能恢复清醒? 

  答:通常数小时到1天。若超过3天未醒,需排查脑损伤、代谢紊乱等病因。

五、何时可以停止镇静镇痛?

当满足以下条件时,医生会逐步减量:

1. 疼痛可控(如手术切口愈合)。

2. 患者配合治疗(如自主呼吸恢复、躁动减轻)。

3. 原发病好转(如感染控制、器官功能恢复)。

撤药后:患者可能出现短暂躁动或谵妄,需家属耐心安抚,避免强行约束。

结语:

ICU的镇静镇痛并非“冰冷的睡眠”,而是医学对生命的细腻呵护——用药物减轻痛苦,用监测守护安全,用每日唤醒重燃生机。家属的理解与配合,是这场生命保卫战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