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患者服务 健康科普 科普文章 详细

患者服务

小小术后疼痛,轻松拿捏!

发布时间:2025.08.28 来源部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 廖柯华

 

术后疼痛是手术患者的一次痛苦经历,如何进行术后镇痛是现代外科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关乎患者术后的舒适度,更能减少手术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风险、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和功能恢复,是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核心环节。 

目前,术后镇痛主要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即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和技术,以达到协同增效、减少单一药物用量和副作用的目的。 

下面为大家介绍常用的术后镇痛药物、方法及其优缺点:

一、 药物治疗

这是最基础和最核心的镇痛方式。

1.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消除炎症、缓解疼痛。

· 优点:

  · 无呼吸抑制和成瘾性:属于非阿片类药物,安全性高。

  · 协同作用:与阿片类药物联用,可减少后者20%-30%的用量。

  · 抗炎作用:对由手术创伤引起的炎性疼痛效果良好。

· 缺点:

  · 天花板效应:镇痛效果有上限,不能无限加大剂量。

  · 副作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出血倾向(抑制血小板功能),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影响肾功能。 

2. 对乙酰氨基酚类

· 作用机制: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解热镇痛效果好,但抗炎作用弱。

· 优点:

  · 安全性高无胃肠道刺激和抗血小板副作用。

  · 联合用药常与NSAIDs或阿片类药物联合,增强效果

· 缺点:

  · 肝毒性:过量使用会造成严重的肝损伤,每日用量有严格限制。 

3. 阿片类药物

· 作用机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强效抑制疼痛。

· 优点:

  · 强效镇痛:是目前最强的镇痛药,无天花板效应,适用于中到重度急性疼痛。

  · 起效快:静脉给药可迅速起效。

· 缺点:

  · 副作用多:呼吸抑制(最危险)、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便秘、尿潴留、过度镇静等。

  · 成瘾性:虽短期术后使用成瘾风险极低,但仍需严格控制。

  · 个体差异大:不同患者所需剂量差异显著,需个体化滴定。

4. 局部麻醉药

· 作用机制: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产生局部麻木和镇痛效果。

· 优点:

  · 精准镇痛:只作用于用药部位,全身副作用极少。

  · 减少阿片用量:是多模式镇痛的关键组成部分。

· 缺点:

  · 作用时间有限:单次注射作用时间通常为数小时。

  · 毒性风险:若误入血管或过量,可能导致中枢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

5. 其他辅助药物... 

二、 区域神经阻滞技术 

这是术后镇痛领域的重大进步,尤其适用于四肢、胸腹部手术。

· 常用技术:臂丛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腹横肌平面(TAP)阻滞、椎旁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等。

· 操作方法:在超声等影像技术引导下,将局部麻醉药精准注射到支配手术区域的神经丛周围。

· 优点:

  · 效果极佳:可为特定区域提供完美或接近完美的镇痛。

  · 全身影响小:极大减少了全身性阿片药物的用量及其副作用(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

  · 促进康复:患者可更早地下床活动,改善术后转归。

· 缺点:

  · 技术依赖性:需要麻醉医生具备专业的超声引导技术。

  · 存在风险:罕见情况下可能发生神经损伤、血肿、感染或局部药中毒。

  · 作用时间限制:单次阻滞效果会随药物代谢而消失。为解决此问题,常留置一根导管持续给药(连续神经阻滞),但增加了管理和感染的风险。 

三、 患者自控镇痛(PCA)

这是一种“按需给药”的智能化给药模式,将给药主动权部分交给患者。

· 常用方式:静脉PCA(PCIA,常用阿片类药物)、硬膜外PCA(PCEA,常用局麻药+阿片类)。

· 工作原理:医生设定好背景剂量、单次按压剂量和锁定时间(防止过量),患者感到疼痛时自行按压按钮给药。

· 优点:

  · 满足个体化需求:不同患者痛阈和药物需求不同,PCA可实现“按需分配”。

  · 心理优势:患者拥有对疼痛的“控制感”,能减少焦虑,提高满意度。

  · 用药及时:避免了请示护士、配药等流程延误,镇痛更及时。

· 缺点:

  · 设备要求:需要专门的输注泵设备。

  · 操作错误:患者或家属误操作可能导致用药过量(虽有机器的锁定时间保护,风险较低)。

  · 副作用:所使用的药物(尤其是阿片类)本身的副作用依然存在。

总结与对比

镇痛方法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适用场景

NSAIDs /对乙酰氨基酚类

无呼吸抑制,无成瘾性,抗炎

有镇痛上限,胃肠道等副作用

轻中度疼痛,多模式基础用药

阿片类药物

强效,无天花板效应

呼吸抑制、恶心呕吐、成瘾性

中重度急性疼痛,基础强效镇痛

区域神经阻滞

镇痛效果极佳,全身副作用少

技术依赖,有神经损伤等风险

四肢、胸腹部手术的理想选择

患者自控镇痛(PCA)

个体化、及时、满足心理需求

需要设备,有操作错误风险

意识清醒、配合的中重度疼痛患者

 

结论

理想的术后镇痛不再是单一方法的运用,而是秉承 “多模式镇痛” 的理念:

1. 基础:使用NSAIDs减少炎症和疼痛基础。

2. 核心:尽可能使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来针对手术区域提供最有效的镇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阿片类药物的需求。

3. 补充:对于中重度疼痛,联合使用阿片类药物(尤其是通过PCA方式),以弥补其他方法的不足。

4. 辅助:根据情况使用加巴喷丁、地塞米松等药物,针对特定环节增强镇痛效果或减少副作用。

通过这种组合拳,现代术后镇痛的目标是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最舒适、最人性化的康复体验,最终实现快速康复。 

所以,小小术后疼痛,轻松拿捏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