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

  • 揭开免疫组化检查的神秘面纱

    B超,X光片,CT,核磁共振,这些检查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都是耳熟能详,久病成医的患者还能指导其他病人做什么检查“你肚子痛?”“那可以打个B超看看?。 但是对于病理科的免疫组化这项检查,不要说病人不清楚,就连临床医生经常都来问:“为什么这个病人不能直接诊断?”“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为什么免疫组化的费用这么高?”带着这样的疑问,今天带你彻底了解免疫组化这项鲜为人知的病理科必备检查项目。 一. 什么是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 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sitry)。     通俗来说,我们可以把免疫组化比喻成细胞的“血型”鉴定,说到这里就有人问了。常用的血型不就A、B、O、AB型和Rh血型吗?免疫组化怎么那么多?其实我们红细胞血型抗原有23种,而白细胞抗原有112种,所以有的人血型一样却能相互输血,亲兄弟有时也不能相互捐器官。那我们怎么样来识别这些细胞呢?单靠显微镜下人为的识别肯定是不行的,只有靠免疫组化这个“细胞血型”鉴定方法来进一步确定“它是谁?”,我们才能进一步搞清楚“它想干什么”—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二. 免疫组化的用途 1. 肿瘤细胞特异性抗体表达与鉴别诊断 我们病理科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帮助我们 更清楚的认识肿瘤细胞的真正来源,确保病理诊断的可靠性。从上世纪50年代免疫组化技术的初步应用,直到今天,免疫组化技术的最重要的发展就是有上百种的肿瘤细胞特异性表达抗体的发现和应用,从而使我们认识肿瘤细胞的依据越来越有客观性。 如上皮组织表达CK-Pan,间叶组织表达Viment,利用这两个抗体就可以对肿瘤组织的来源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v 胰十二指肠腺癌 CK-Pan(+) 2. 肿瘤恶性程度与预后 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是病理诊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患者最关心的临床诊断。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就可以科学的客观的指标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预后,近20年来,数十种恶性肿瘤相关抗体相继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性质的判断和预后,从而使恶性肿瘤的辨识更加准确。 如我们通过Ki-67 的表达,判断宫颈是否有病变及预后。如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左图宫颈癌明显表达Ki-67,而正常宫颈上皮基本不表达。 正常宫颈上皮Ki-67(—) 宫颈癌Ki-67(+)        3. 肿瘤药物使用指导 病变一旦被诊断为恶性肿瘤,传统治疗中,除了手术就是放化疗了,进入21世纪,分子靶向治疗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么如何判断和筛检一个肿瘤病人可以使用的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范围,以及判断其多重耐药的可能性。近十几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肿瘤药物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来初步判断患者化疗和分子靶向药物的适用范围,为下一步更精确的检测提供筛检依据。 如一例乳腺癌患者,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的药物相关基因和蛋白检测结果(ER+、Her-2+),其分子分型是Luminal B(HER阳性),那么该病人的治疗,临床则可考虑化疗+内分泌治疗(三苯氧胺)+分子靶向治疗(赫塞汀)。 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ER(+)   左乳浸润性导管癌 Her-2(++) 免疫组化已经成为现代病理诊断中不可替代的辅助诊断技术,更是病理科质量控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只有常规病理学诊断、常规病理学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我们病理诊断质量才能真正的有所保障。

    2017.09.21 发布:病理科 廖媛
  • 市六医院成功举办甲状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新进展省级继教培训班

    2021年10月22-23日,由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主办的省级继教“甲状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新进展”培训班在门诊七楼会议室顺利开班。来自市内各医疗机构100余人参会。副院长邓发斌致开幕辞。 本次会议特邀请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姜勇、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王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苏安平等省内多位知名专家做专题讲座。向大家详细讲解了甲状腺疾病细胞学的诊断思路及细胞学中的诊断陷阱、甲状腺结节风险评估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如何将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风险评估与手术治疗紧密结合,让参会者对甲状腺癌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市六医院病理科王西川副主任医师就甲状腺细胞病理学TBS报告系统解读及处理方式进行了详细解读。超声科主任苟加梅对甲状腺正常超声和几种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均做详细介绍。甲状腺外科吴先麟主任医师讲授并视频展示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术。同时还强调了甲状腺结节穿刺活检与病理细胞学诊断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参会者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让大家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2021.10.25
  • 做了胃镜,看不懂活检报告咋个办?

    胃痛,胃胀,跑到医院来看病?医生都要喊你去做胃镜吧,胃镜看到有问题,内镜医生就会钳夹少许胃组织送检病理科。经历了胃镜的痛苦,拿到报告却一头雾水,表示看不懂呀,此时医生又下班了,该如何是好?别着急,小编为你支招。       一张胃镜活检病理报告单,通常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说明是谁的标本?从哪儿来?又取自什么部位?这个千万要核对清楚,如果张冠李戴,将会酿成大错。所以拿到报告后,请首先确认基本信息。 第二部分是病理医生对肉眼观察到的现象的客观描述。肉眼可以看到标本的颜色、数量、大小等,例如:胃窦:灰白色小组织2粒,直径5px。 第三部分是病理医生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内容的总结。首先是对炎症程度的评估,通常我们会根据炎症细胞的多少分成三个级别,分别用“+”、“++”、“+++”表示轻、中及重度。 在这些炎症细胞里,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是用来评价慢性炎症的,另一种细胞,我们叫它“中性粒细胞”,这个细胞的出现,表示着炎症正在发生中,很大程度上提示一种特殊感染的存在,那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幽门螺旋杆菌,英文缩写为“HP”。幽门螺旋杆菌长2.5-4.0μm、多鞭毛、末端钝圆,呈螺旋型弯曲。研究表明HP的感染是胃癌和胃淋巴瘤发生的高危因素,因此,对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患者要及时治疗,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报告里还有萎缩和肠化,啥子是萎缩呢,我们将胃里的腺体比成排排放的凳子,抽掉几个后,凳子少了,这种腺体数量上的减少是一种萎缩;但如果把部分凳子换成了别处的椅子后,原来的凳子还是少了,那是另外一种萎缩,例如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肠化”,就属于化生性萎缩。胃的腺体可以分泌胃液,发挥消化和促进吸收的功能,腺体数量少了,功能自然会受到影响。 还有“非典型性增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它是一种癌前病变,同样也有“轻”“中”“重”之分,轻、中度非典型性的增生需要定期复查,而高度时则需要尽早手术治疗。在此阶段,如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清除早期病变,避免一场可能“灾难”的发生,这也是胃镜活检最有价值的地方。 总而言之,拿到一张胃镜活检病理报告单,首先核对信息,确定是自己的报告,接下来重点看有无“活动”、“HP”和“非典型性增生”,发现问题,及早就医,防患于未然才是硬道理。  

    2019.01.28 发布:廖媛
  • 寒冬来临,温暖却从不缺席

    十一月的成都,多了一丝丝的寒意,疫情突然发展迅速,全院紧急行动,刻不容缓。成都市六医院为成华区黄码检测定点医院,每日核酸检测量高达2万人次,为了确保顺利完成核酸检测工作,病理科抽调人员至检验科PCR实验室进行支援。 吴蓉宜副主任医师主动请缨支援检验科,快速完成科室工作交接,随即至检验科报道投入新的战斗中。方舱实验室狭小而密闭,每一位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全面的防护后才能进入,由于样本量大,他们会连续八个小时无法进食喝水,需要克服生理和心理的重重困难,但却没有一人退缩。 11月5日,成华区再次新增3例本土病例,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病理科主任王西川当即召开科内紧急会议。科室商讨决定继续增派人员支援工作,即每天两名人员进入检验科PCR实验室,并严格按照检验科排班表进行三班轮换。 赵剑萍、李星枝医生也加入到抗疫工作中。或许天气寒冷,但人心总是温暖,病理人一个接一个,毫无怨言,再接再厉的加入疫情抗击工作中。可能我们无法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无论是谁,只要穿上白衣,就是最可爱的天使。

    2021.11.11
  • 病理工作无纸化——记2017年病理系统更新工作

    我院病理科自建科以来,收标本—登记—取材—制片—出报告,繁琐的步骤过程都是人工手写记录,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而且临床医生手写申请病理单中由于字迹潦草,有时候会出现辨认不清的情况,更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报告错误,这对于医生、病人来说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为了适应医疗工作的快速发展,更高效、快速、准确的为临床医生和病人服务,2017年,在院领导和设备科、信息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科室引进了全新的病理信息管理系统。 如上图所示,在病理工作最主要的标本登记、取材、制片、病理诊断几个步骤中输入病人的ID信息,病人的完整信息就可以显现出来,我们就可以在电脑上实现病人的标本登记、取材、制片记录和出具病理诊断报告,并且报告出具后,临床医生在未收到纸质报告之前就可以在电脑上查询在病理诊断结果,极大的方便的医生的工作,并且未危重病人的诊疗节省了很多时间。

    2017.09.13 发布:病理科 廖媛
  • 市六医院病理质控专家受邀参加对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现场质控调研

    为了进一步加强病理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确保病理质量的持续提高,2019年3月20日,受成都市卫健委委托,市六医院病理科主任王西川作为成都市病理质控中心专家,与省市级医院病理质控专家组成的专家调研组一起对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了全面督导检查。 调研内容包括科室的设置、管理、设备配置、人员配置、执业资格、业务范围、制片及诊断质量及危化品管理等。 调研结束后,王西川主任表示,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在科室管理、实验室质控中的精细化管理非常值得我院学习,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可以两院交流学习,促进病理及医院的发展。           

    2019.03.22 发布:廖媛
  • 病理报告为什么不是“即查即拿”?

    一份病理报告就像一份“判决书”,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肿瘤的原发灶在哪儿?肿瘤是否需要切除,切多大范围,切的干不干净,是否需要扩大范围切除等,都要靠病理医生的诊断报告来决定。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病理报告不像其他报告一样,“即查即拿”呢?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重要的病理报告都要3-5天才能拿到结果。大多数病理实验室都像恐怖片黑匣子一样不为患者所知,那我们就从标本送检到诊断报告发放来一探究竟___ 标本的前处理:固定和取材 简单来说,固定就是把新鲜标本放入10%福尔马林液中浸泡。看似简单,其作用非常关键,一旦做不好,在后续过程无法弥补。充分的固定是制作良好切片的前提,一般要求固定液量应该是组织总体积的4-5倍,也可10-20倍。组织取下后应立即放入固定液中,小组织6-8个小时,大组织12-24小时。送检来的标本不一定全部要做成切片观察,取材就是要按照检查的目的和要求切取适当大小的组织块,以供制片进行显微镜观察。一般要求大小1.5厘米*1.5厘米,厚0.2-0.3厘米为宜,并详细记录取材过程,必要时对标本摄影存档。 化学加工:脱水、透明、浸蜡 包埋就是用包埋剂将组织包埋成块的过程,只有经过包埋才能使组织达到一定的硬度和韧度,才有利于切成所需要的厚度。为了让石蜡进入组织,必须经过梯度酒精进行脱水,然后透明,最后组织浸入融化的石蜡。整个过程需要12-18个小时。 手工加工:包埋、切片、染色 接下来就到了制片的关键过程——切片,就是用切片机制作切片的过程,切片机对于病理技术员来说就像枪支之于战士。切片要求厚薄均匀;平坦;无褶皱,折叠;无刀痕,裂隙。切好的片子放入摊片机中,用载玻片捞起,沥水后放入烤片机上烘烤,之后就可以进行脱蜡染色等处理。 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是病理科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便于诊断医师观察内部组织结构,通常组织细胞核呈蓝色,细胞质呈红色。如果需要显示细胞内外特殊化学物质,还需要进行特殊染色。如果遇到疑难病例还需要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位组织内的特定抗原,对于肿瘤的易感基因检测,肿瘤的预后判断和检测,肿瘤的个体化和靶向治疗等还需要原位分子杂交。染色后用中性树胶封固,完成切片制作的过程。整个过程需要6-8小时。 最后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病理诊断医生在显微镜下诊断,一组标本通常要观察几十分钟,遇到疑难病例还需要上级医师会诊,讨论,最后出具病理报告。所以从标本送检到出报告,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如需进一步检查(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则适当延长时日。 病理报告,正因为它至关重要,所以需要耐心等待。

    2018.06.14 发布:病理科廖媛
  • 精准医疗下的六医院病理科之发展

    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精准医疗”的概念,此后精准医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我国科技部也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根据该计划,到2030年前,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基因检测作为精准医疗的基础,也获得了大力支持。 病理科作为传统诊断科室,在精准医疗的背景下,这个诊断的“金标准”地位会不会受动摇了?分子诊断如何和传统显微镜诊断结合,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临床提高更好地诊疗依据了? 一. 什么是精准医疗? 我们知道不同的遗传背景,暴露于不同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 属于疾病不同亚型的病人,在治疗反应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统计学上称之为交互作用。 精准医学就是通过准确地测量病人的亚型,环境暴露与生活方式,然后识别这些信息与治疗方法的交互作用,从而根据病人疾病亚型,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精确地给予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  病理基因检测分类 对于病理学来说,精准医疗就是基因检测,目前已经成熟的技术有荧光定量PCR,一代基因测序,二代基因测序,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具体如下: 1.利用PCR开展较多的实体瘤基因突变检测有GIST的c-kit和PDGFRA;肺癌的EGFR和K-ras;结直肠癌的K-ras和B-raf;淋巴瘤的位点等检测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例如在结直肠癌中,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抗EGFR单抗(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对具有野生型K-ras 基因的肿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从而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而对于具有K-ras 基因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则不能从中获益。因而,结直肠癌的患者进行靶向治疗,必须检测K-ras基因的突变状态。 2.利用荧光定量PCR结合TCT检测患者HPV 感染情况,目前我科已开展HPV HC2检测,但不能做HPV分型,建立PCR实验室后可弥补这一缺陷,形成TCT— HC2— HPV分型—宫颈活检的完整诊断链条,从而为临床提供了更全面准确的诊断,减少了漏诊,同时也为患者的预后随访提供了有效手段。 3.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病毒感染情况。(如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 4.一代测序主要是淋巴瘤细胞基因重排。 5.二代测序应用在靶向治疗、用药疗效监控和遗传筛查等方面。 6.FISH技术平台在肺腺癌、乳腺癌、脑肿瘤、软组织肉瘤、血液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如肺腺癌的ALK融合基因,尤文肉瘤的EWSR1融合基因等。 三. 我们正在做的工作 精准医疗的大背景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积极在各方面做好准备。 1. 人员配置:科室人员已经掌握相关技术的方法,并获得《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合格证书》。 2. 实验室配置:目前已申请面积约60平方米的实验室用地,并积极准备实验室相关设备及配置,争取明年可以建成分子病理诊断实验室并开展相关工作。 基因诊断结果绝不是诊断最主要的因素,在分子病理结果和病理切片诊断结果相冲突时,我们还是要多结合临床,以病理切片诊断结果为主。希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六医院病理科能够在保持高质量的病理诊断标准下,更好地基因个体化,为临床、病人提供个性化的诊断。

    2017.09.13 发布:病理科 廖媛
  •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记病理科李星枝的支援工作

    2021年7月29日,对于长期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病理人却在时隔半年后迎来了这一特殊时刻,抗疫的号角再次吹响,作为应急后备人员,病理人要奔赴一线支援检验科PCR实验室的核酸检测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王西川主任接到支援请求,立即召开会议布置任务,调整科室工作安排,调出人手支援检验科。考虑到既要能迅速熟悉工作、又要理论知识过硬、动手能力强,最终决定由西南医科大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李星枝担任此次支援工作。这个才上岗没多久的娇娇俏俏的小妹妹没有忘记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庄严的宣誓: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跨专业支援是一个挑战,李星枝没被困难吓倒,接到任务指派的她为了更快的熟悉工作,立即投入到支援的准备工作中:到PCR实验室观摩、学习PCR检测流程、防护服的穿脱等一系列和实验有关的事情。由于疫情紧张,没有更多的时间给她学习,中午12点,大家下班休息的时间,李星枝正式踏上支援的工作岗位。 室外35℃高温,穿短衣短裤都大汗淋漓,李星枝却要穿上属于自己战衣:防护服、防护镜、口罩、鞋套。因为要隔离病毒,防护用品密不透风,穿好后不允许有一寸皮肤裸露在外,穿上它就像进了蒸笼,一会儿就能让人汗流浃背。PCR实验室,李星枝进入了属于自己的战场,2号间,标本的保存、核酸的提取、贮存及加入至扩增反应管和测定DNA的合成都在这里,是实验室的高风险区,狭小密闭的空间容纳了4位工作人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家各司其职,保证快而准的完成工作。核酸检测工作对实验室要求高,为了保证实验安全,实验室始终保持负压,这就意味着不能频繁开关门,加上穿脱防护服程序繁琐,检测员进入实验室后必须做好三级防护,因此中途不准外出,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工作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经过几小时奋战,第一次上岗的李星枝完成了800多人次的检测辅助工作,脱掉防护服饿她全身衣服没有一处是干的,脸上、额头上是口罩和防护服留下的专属印记,被汗水泡得发白皱起的双手,她笑着说:还好啦,就是眼睛太难受,汗水模糊了防护镜,看东西好费劲。 这就是病理人李星枝,这就是六医院人李星枝,她不怕吃苦,勇挑重担,尽心尽责完成任务。我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终于人民,恪守医德……

    2021.08.03 发布:病理科
  • 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病理科在行动

    自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院上下一心调动一切力量,做好病毒防控和监测。当大量目光关注临床一线、放射及检验科时,作为接收大量人体标本的病理科,我们更需要注意病毒防控,注意日常生物安全管理问题。 从接到医院通知开始,本科室就在群里对科室人员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知识进行专项培训,为了配合临床工作,过节期间轮流安排科室人员值班,在标本接收和运输,标本核对与登记,取材,术中快速切片检查等环节严格做好防护工作和对标本的消毒处理。 为了科室正常的运行,并配合临床一线的工作,严格做好病毒防控工作,科室吴老师虽然已经安排了回老家看望老人,但是却主动放弃休假,承担起了科室全部的值班工作,对一切细胞学及组织学标本,进行消毒,再进行下一步工作。 科室王主任在节前做了肠镜手术,依然没有在家休息,每天到科室协助工作,指导医技人员接触标本时戴口罩,手套,防护面罩等。并制定了“新型肺炎”病理科防护工作流程,并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工作。

    2020.02.03 发布:病理科
  • 病理科成功诊断一例宫颈原位腺癌

    10月26日,何女士和往年一样到六医院进行常规体检。因为何女士年龄已经40岁以上,医生建议她做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和高危型HPV DNA 检测,检查宫颈情况,排除宫颈癌。 当日下午,何女士的宫颈细胞送达我科,我科吴医生经过液基薄层技术制片,在显微镜下发现何女士的宫颈细胞中有少数异常的细胞,非常可疑肿瘤,立即与妇产科刘露医生联系,医生讲述,病人仅发现宫颈稍肥大及纳氏囊肿,伴白带色黄,未见宫颈有包块,无异味,无腹痛、腹胀、畏寒、发热、尿频、尿急、便秘等症状。吴医生当天把何女士的宫颈细胞片拿出来进行全科讨论,虽然何女士宫颈并未见包块,但是不排除宫颈腺细胞发生肿瘤性病变的可能,其他医生的意见还是建议病人进行宫颈活检进一步确诊。宫颈液基细胞学示,查见非典型腺细胞(AGC),建议宫颈活检。HPV DNA阳性。 11月4日,患者入院并做宫颈活检。活检结果示: 慢性宫颈炎,另见少许游离颈管内膜腺体异型增生,不能除外宫颈腺上皮肿瘤,建议宫颈再次多点多量取材送检。诊断医生吴医生马上与妇产科刘露医生联系,因为所取组织比较少,且位置浅,但是所取少许宫颈管内膜腺体有异型增生,不排除病人有宫颈腺上皮肿瘤的可能,所以建议可行宫颈LEEP刀手术,切除更多宫颈组织送检,进一步诊断。 11月9日,患者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宫颈LEEP环切术。病人标本送达我科后,我科吴医生对标本全部进行包埋,最后病理结果示: 慢性宫颈炎伴潴留囊肿,局灶宫颈腺体重度异形增生(原位癌)。送检组织未见浸润性癌病变。立即与妇产科刘露医生联系,讨论后结果:目前诊断子宫颈原位腺癌,处理原则是积极治疗,不建议观察。无生育要求者,建议行全子宫切除术;有生育要求者,可行子宫颈锥切术,若切缘存在CIN(宫颈上皮内瘤变)或AIS(原位腺癌)病变时,建议重复性切除。AIS保守治疗6月后随访细胞学及HPV,若异常,按流程转诊。与患者沟通后,由于患者无生育要求,同意行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  11月10日,患者行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术后我科吴医生对标本进行取材过程中发现宫颈并未见明显包块,仅有部分区域稍显灰白,质稍硬。并对宫颈进行全部取材包埋。术后病理诊断示: 宫颈原位腺癌伴局灶微小浸润(浸润灶范围约0.9mm×0.8mm),子宫体、左右宫旁及双侧输卵管均未见癌累及。 经历半个多月的时间,从常规的宫颈液基细胞学发现宫颈细胞异常到切除子宫后诊断宫颈原位腺癌,离不开我科医生扎实的诊断技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与临床医师及时积极沟通,及时把病人的肿瘤扼杀在早期,对于病人的治疗及预后都非常有帮助。 宫颈原位腺癌因为大多数并没有包块,所以临床通常很难发现和诊断,我们建议对于35岁以上的妇女来说,每年常规的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及宫颈HPV DNA检查就显得非常必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病人的预后也很重要。

    2017.12.06 发布:病理科 廖媛
  • 市六医院与金域检验医学合作检测肿瘤基因

    随着恶性肿瘤发生率不断增高,对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都需要分子病理学的支持。为了方便肿瘤患者,我院在分子诊断实验室建设的同时,与金域检验医学签订合作协议,检测患者的肿瘤基因等相关项目。由我院病理科、检验科直接与金域检验医学对接。 项目包括外周血检测多基因检测套餐、肿瘤相关治疗基因、肺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预后评估相关基因。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胃肠间质瘤、脑部肿瘤、黑色素瘤、甲状腺癌、膀胱癌、肾癌、妇科肿瘤、内分泌肿瘤、软组织肿瘤等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相关基因。 自9月份开展合作以来,已有数名患者通过对接平台检测基因数十次,极大的方便了患者体检就医,体现了我院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2018.10.24 发布:病理科
  • 市六医院王西川同志的论文在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会议暨第八届中国病理年会被评为壁报论文

    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会议暨第八届中国病理年会”于2018年10月11-14日在成都隆重举行。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组委员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病理医师参加了本次盛会。 我院病理科王西川、廖媛同志代表市六医院参加本次会议,王西川撰写的论文《衔接蛋白p66Shc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选为壁报论文。 本次会议举办专科病理诊断培训7场,分子病理专场1场,编排24个学术版块,大会报告6个,国际专场报告15个,专题发言146个,发言交流275篇,读片12例,壁报交流920篇,专题展示43场。

    2018.10.24 发布:病理科
  • 从技术到行政的距离是用心

    病理科   廖媛 九月,巴塘的清晨,一缕阳光照进巴塘县人民医院的医务科办公室,明亮又温暖,但是作为援藏医疗队的病理主管技师赵剑萍却没有时间欣赏这风景,因为有一堆医务资料需要整理;前一天刚进入平均海拔3000米的巴塘县,作为长期在成都平原生活的队员们都还没有适应高原气候,赵剑萍和大家就已经开始了新工作。由于巴塘县尚未成立病理科,她被分配接手医务科的工作。干了二十多年的病理技术的赵剑萍面对从未接触过的行政工作,一切从头开始。 通过加班加点的学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医务科的行政工作,她相信,从技术到行政的距离虽然比较难跨越,但是只要用心,一定会做好。 2017年12月10日凌晨2点,巴塘夜里已经是零下十五度,正在睡梦中的赵剑萍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一位危急症患者需马上转院到成都治疗;需要她协助完成转诊工作的申请和填报工作。赵剑萍立即起床裹上衣服冲出了门,刺骨的寒风吹到脸上像被刀子刮一样,顾不得寒冷和困倦,她想到病情危重的患者,不禁加快的步伐;到病房了解病人情况后,快速顺利的配合医生完成了患者的转诊工作。 11月份,国家扶贫专项基金对口巴塘县人民医院扶贫项目是对符合年龄和手术条件的白内障患者可以免费进行手术。受医院委托,赵剑萍和另外几位医生在短短两天内,需要完成1000多个白内障患者的资料登记、体检分配、资料的筛选工作。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但是为了让更多的藏区同胞能够重获光明,他们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就开始加班加点工作;对于有些体检血糖高、血压高、血常规不正常等的白内障患者,认真解释暂时不能手术原因,并且协助病人进行多次体检,期望有更多的病人能够通过这次机会重获光明。 从2017年9月到2018年1月短短半年时间,帮助巴塘县医院医务科做好了行政管理工作,内容包括完善二甲资料;给病人讲解复印病历流程;完成驾照体检证明、精准扶贫转诊、病情证明多份;完成转诊申请的填、报工作;精准扶贫的登记、报告;食源性疾病的报卡;协助开展全院的业务培训;新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卷宗;做好来访者的接待,并及时汇报……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不辞辛劳,加班是常态;赵剑萍获得“优秀援藏志愿者”的称号。 对于一个从没有离开孩子那么长时间的妈妈来说,半年时间是漫长的,赵剑萍说:“援藏既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担当。我希望我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帮助更多的藏区同胞解决问题,重获健康。这一段经历将是我人生最大的收获。” 但是半年的时间,对于成都市六医院的援藏工作来说是短暂的,因为在赵剑萍技师一批援藏医疗队员将走时,下一批援藏队员就已经进驻巴塘,愿这股生生不息的力量可以给更多藏区同胞带来温暖。

    2018.04.23
  • 流感大爆发,六医院在行动

    流感病毒大肆流行,如何早期发现病毒并进行治疗显得尤为关键。为此,六医院积极应对流感病毒,病理科开展了七项呼吸道病毒检测项目,筛查或分别定性检测A、B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1、2和3型共七种呼吸道疾病相关病毒,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病理科利用临床交班时间,深入呼吸内科,急诊科,儿科,ICU等收治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科室,普及了呼吸道病毒检测方法和取样方法,不用抽血,一根小小的棉签就可以告诉你是否有病毒感染。方便快捷无创伤。     病毒抗原检测是美国儿科协会及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的病毒 诊断方法之一,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在90%以上。区分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对感冒或肺炎的临床治疗有很大指导意义:如果是病毒感染,有针对性药物,比如流感可以使用奥司他韦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应对症治疗,成人可以使用利巴韦林治疗。早期诊断有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也有效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2019.01.23 发布:廖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